top of page

 

溯‧訪徐世珍學姐

 

北一女吉他社是怎麼創立的?那個時候…我跟王逸玲國中的時後,她本來就會彈一點吉他,同時也蠻喜歡唱歌的,就在一起談唱過。後來到了北一女,兩個都考上了北一女,那時蠻想參加吉他社的,沒想到北一女竟然沒有吉他社,蠻遺憾的。到了高一要升高二時,有一天,逸玲突然跑來找我說:學校要開放組社團。然後訓育組長就…反正他們就商量決定要成立吉他社,想到以前我是她的伙伴嘛!就找我一起來幫忙,那時候就是她當社長,我當副社長,還有幾位是她班上的同學當幹部,大家就組起來了。

 

那個時後也蠻拮据的,社費不敢收太高呀,而且那時候還要找老師。訓育組長,就是盧鼎南,他就說幫我們找北一女補校吉他社的老師,叫做施夢濤,施夢濤是他的藝名,本名是什麼我忘記了,這個老師他其實蠻熱心的,他有點不方便,他是小兒麻痺,但是他吉他彈地蠻好的,而且他很熱心的一個人。那他來上課的時候比上課的時間多,那這樣子有點不好,而且,我們那個時候創社,並沒有說先確定有什麼方向,譬如說民謠或是古典,那時是想說兩個都要,但那施老師是比較偏重…嗯,其實我也沒上過他幾堂課,在我記憶中,他好像偏重古典吧!就算是民謠彈唱也都是那種很古老的民謠彈唱。

 

後來我們就覺得他不是很符合一個正在剛開始,剛起步的社團的需求。因為我在,好像是升高中吧,我忘記了,國中還是什麼時候,我那時候去YMCA學吉他,永吉路的YMCA,那時的老師就是古亞華老師。我去學的時候,等於是完全都不會,在家裡練過一點點和弦,可是完全都不會。去那邊學,覺得說他教得真的很詳細,那種感覺就是很認真的一個老師,也聽他在上課時候提過他有在別的學校的吉他社上過課。我就想說如果能夠請到這位老師來教的話,那應該會非常理想,大概會完全符合我們想像中的需要,所謂的需要就是,要給完全不會彈吉他的大部分同學打好一點好古典吉他的基礎,再上一點民謠的課程,就是大家心裡可能盼望能夠彈唱的本領。那可能這個老師教的課程會比較適當,那時我就去青年會找他,古老師覺得挑戰性蠻高的,因為他以前教的學校,高中的話男生學校比較多,女生學校比較少吉他社,或者是一些專科學校,他沒有教過北一女這樣一所他感覺好像應該是唸書的學校,覺得蠻願意教教看的。

 

那時換老師學校方面壓力蠻大的,一方面施老師是訓育組長幫我們找的,一方面施老師本身也沒有什麼嚴重到需替換的問題,其實如果你要自己找老師有一個限制就是要已婚,年滿30歲以上(反正古老師都符合),後來還是去跟訓導主任說明還連署,才解決的。

 

後來他來上課時,他教學的方法會讓你覺得真是找對人了。還有一點就是,古老師他本身是廣告公司的,所以一些節目單啦,活動的節目單的設計、攝影啦、拍照都一手包辦。其實我覺得一個社團老師沒有人像他付出這麼多的,像我畢業這麼久,有時回去看,就覺得有這樣一個老師,他一直在那邊,就像整個建築的柱子,因為我們人一屆一屆的更換,或許有些人會有一陣子非常熱心回去,但不是長久的,那如果說有些同學剛接下幹部沒有那麼快進入狀況,這時前面的學姊如果沒有回去盯著怎麼辦?其實學姊到了高三或是甚至畢業,根本沒有什麼時間回去,那就要靠大家自立更生,這時古老師他扮演一個角色非常重要,就是幫我們大家承先啟後,把以前傳統告訴下一屆,其

實他不需要做那麼多的,他只是一個社團老師,他只要來教吉他就好了,對不對?又沒幾個錢。

 

後來北一女吉他社大概在第二年、第三年慢慢擴大,那時候大概到了第二年吧,竟然進來的新生要抽籤了,名額好像是一兩百人,還有同樣多的人,他們是地下社員,他們沒有辦法進吉他社,但他們還真的來上課,他們沒有掛名,真的是很感人。

 

吉他社能成長的這麼快,稍微講一下經歷,那時候剛成立,要推動社務,上學期的時間為成立社團忙碌,及一些基本的事情,如課程確定下來,那下學期時我們就討論呀,我覺得說,要提高同學的興趣的話,來辦個民歌比賽會比較好,因為每個學校都有吉他社,可是很少學校聽說高中就辦民歌比賽。那時我的想法是想聯合別的學校,或者是說好幾個學校大家一起來辦民歌比賽。但是,那個時候北一女吉他社剛成立,很多吉他社都蠻看不起我們的,甚至連他們吉他社表演活動,請帖都沒有發給我們一張,大家就覺得被別人看不起。那時去接觸,因為跨校性的東西比較難說大家一起聯合,後來就算了,我們自己辦,可是辦得蠻艱辛的,又沒有經費,吉他社存褶裏總共只有八九千塊。我覺得要辦就要辦得好,從初賽、複賽、決賽,每一場都有每場的裁判,決賽的裁判可能就是知名度較高的歌手,其他的裁判就可能靠關係比較多,像一些吉他社,比較有公信力的,找真的可以當裁判的人來。報名非常踴躍,所以說裁判也要找很多人,分組來看。

 

最後一場,就是決賽,燈光、音響,我都有借,在學校的體育館辦,這段期間,裁判是最難找的,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裁判,而且我們也不曉得歌手的車馬費要那麼高,不是說想請就能請得到。所以說,後來有時候聽到學妹說想要請周華健,想要請李宗盛,就覺得大家好可愛。其實,並不是說想要他來他就可以來,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榮幸,而他也非常忙,還有就是,公司也會幫忙「過濾」車馬費的問題,因為一位歌者有一位歌者的身價,就算他很高興很想去,公司會覺得說,拿太低的車馬費會破壞身價。那時我記得我每一節下課就跑到公共電話去打電話,真的是幾百通這樣子打,後來整個比賽從頭到尾辦成功,那時我記得決賽去做紅布條什麼的,派什麼接待組、計分組的,整個比賽下來,大家一定不能相信,我用了八千塊辦完。

 

後來我聽到學妹在說要借什麼場地,一台鋼琴借要多少錢啦!燈光、音響連場地總共是幾萬塊,就覺得很羨慕,經費越來越充裕,後來吉他社的學妹不像我們草創期那麼簡陋,那我想說,用那麼多錢,其實要辦得更好,好不好?

因為吉他社最大的兩個活動就是成果展和民歌比賽,通常都是在下學期,把它合在一起辦。那合在一起辦是很奇怪的一件事,其實我覺得,因為比賽就是比賽,成果展就是成果展,不過那時,時間和經費的問題,所以把它合在一起。那現在把它分開來辦,我覺得是蠻好的,不過這是我個人的意見,也有可能觀眾會比較少也不一定。

 

如果說這次談到要成立一個北一女吉他社的等於說校友會,我覺得蠻好的,因為,我覺得歷史是很重要的。或者是讓後面的學妹承先起後,或者是說參考以前曾經走過的一些路、一些經驗,或者說單純就把這件事情紀錄下來,其實一件歷史,我覺得很重要。那趁現在大家都還在,還沒有離得太遠,還沒有太多屆,從我到現在學妹大概一二三四五六,六七屆吧!一直都是古老師在幫我們做這個傳承的工作,我覺得,現在成立這樣的一個組織會是一件蠻好的事情,讓古老師不會這麼累,另一方面就是可能也會比較詳細一點,紀錄下來的事情,留下來的資料會比較詳細。很多對吉他社很有貢獻的人,我覺得都該留個名,讓大家紀念一下,以後有機會大家可以聚一聚,然後可以談

談大家對吉他社的一些往事,或許對現在的一些學妹會有一些幫助。

 

總之,這次續弦工作坊成立我覺得非常的好,那也希望每一屆負責的能傳承,我覺得這會是比較大的問題,因為畢業以後,可能要把大家聚在一起比較難一點,如果這個問題克服了那應該會蠻順利的,那也祝大家成功,拜拜。

 

 

徐世珍學姐口述

續弦工作坊整理紀錄

八十一年十月

 

  • w-facebook

2014  by  TFG  guitar club 

bottom of page